面對國內企業日益強烈的"走出去"需求和我國外匯儲備激增的壓力,國家外匯管理局(以下簡稱"外管局")昨日透露,將開展境內機構出口收匯留存境外試點。專家認為,這將是對我國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的重大突破。
外管局在昨日發布的《中國外匯管理年報2009》指出,外管局將在廣泛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在部分地區開展政策試點,允許境內機構將具有真實、合法交易背景的出口收匯留存境外。
事實上,2008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就曾規定,境內機構和個人的外匯收入可以調回境內或者存放境外。今年3月,外管局提出,2010年經常項目外匯的管理重點之一是加大進出口核銷制度改革力度,其中就包括試行企業出口收匯的留存境外運作。外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試點企業出口收匯留存境外,是為提高境內機構外匯資金使用效率,進一步促進貿易便利化。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孫杰對記者表示,近年來,監管部門已逐步放松對結售匯強制要求,從強制結售匯轉為自愿結售匯。這次醞釀推出企業出口收匯留存境外試點,也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貿易便利,給企業更大的自主權。
北京一家經營汽車零配件進出口業務的公司財務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以往出口業貨款結算時,須通過審核后匯入國內開戶行,同時申報外管局。一般情況下,從國外匯入貨款需要三天左右時間。今后將可直接從當地支付貨款給業務伙伴,節省資金周轉周期。
"開展這一試點,有助于減緩我國外匯儲備增速,化解巨額外匯儲備壓力,同時也能夠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末,國家外匯儲備近2.40萬億美元。"巨額外匯儲備不僅讓人民幣面臨更大的升值壓力,還會有一系列投資及配置難題。"孫杰談道。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長期以來,境內機構出口收匯應及時、足額收回境內,是貿易外匯核銷監管的基本要求,這種要求源自于外匯稀缺時代"寬進嚴出"的監管理念,但目前我國已經度過了外匯短缺階段,當前的問題是外匯儲備增長過快。試點的開展意味著我國外匯管理已經開始轉變為匯入、匯出均衡管理的模式。此外,這一措施也有助于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不過,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主任白明對試點的態度并不樂觀。他認為,外管局此試點的放開力度將不會太大,將謹慎推進,速度不會過快。同時,該政策對緩解外匯儲備壓力的效果可能不像想象中明顯,估計影響相對較小。
此外,企業出口收匯境外留存的做法是否會導致資金風險、監管困難等現象,專家也表示擔憂。白明認為,打開出口收匯存放境外的限制后,境外資金的風險控制將加大,監管成本也會提高。上述公司的財務負責人也表示,如要在國外設立外匯賬戶,還需額外支出管理人員甚至設立部門的成本,也有其不便之處,但比較適宜對外購置產品較頻繁的外貿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