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石永紅就中資企業在利比亞受損情況接受了搜狐財經的專訪。
石永紅認為,目前中資企業在利比亞的損失總體可控,并沒有所謂的188億美元損失。
損失有沒有?
他表示,“中國企業目前在利比亞沒有直接投資,都是承包的工程,商務部披露中國在利比亞共有50個項目涉及188億美元的合同額,這些主要是利比亞業主的投資,中國企業只是承包工程項目,換句話說,你給我多少錢,我給你干多少活。比如工程啟動要先給15%的預付款,之后按工程進度付款,完成10%工作量,就可按合同要求業主支付相應的工程款。中國企業主要是這種合作模式,相比于直接投資風險小許多”。
石永紅表示,“外界可能不了解,存在兩個誤解,一是認為所有項目都是中方投資的,二是把188億美元的合同額當做實際虧損,從而認為中資企業在利比亞虧損巨大。據我們了解,雖然每個項目情況不太一樣,但總體上看,利比亞業主的付款和我們工程進度差不多。應該是平衡的,工程干多少,錢收到多少。當然,也有一些項目業主付款存在滯后情況,比如,一些項目正好完成合同約定的工作量,正要求業主支付進度款,或一些項目進度尚未符合合同進度款支付條件。那么,這些中方已經完成的工程量,但業主尚未支付相關的工程款,就可能變成中方企業的潛在損失。一般情況,中資企業在利比亞的工程進度和業主付款的差距不會超過10%。”
他同時透露,這些工程,也并非是我們給利比亞的援助或商業貸款,都是利比亞業主自己的資金,“據我們統計,沒有我國的銀行貸款支持的項目”。
損失有多少?
雖然中資企業在利比亞承擔打工者的角色,但是損失依然存在。
石永紅表示,中資企業在利比亞雖然是承包的工程項目,但是仍有一些重型設備和材料留在當地。鑒于目前仍不能進入統計損失,這塊的損失還不能統計出來,由于缺少看護也存在被搶的可能。“我們一些施工設備和材料,有些是備用的。有些設備也存在被搶可能。但是現在這個損失還沒有辦法統計。只能去了人,到現場去核查,當然不可避免的會有損失”。
石永紅還介紹,對于以成套設備為主的工業性承包工程項目,除設備損失外,還存在中資企業生產線的訂單下了,但是利比亞方面由于戰亂而不能接貨的問題。他表示,“中資企業為利比亞水泥廠生產的設備,現在停工了,那么中方已生產的水泥成套設備怎么辦?雖然沒有發貨,但是這個延長的時間產生的成本亦是損失。如果原有項目繼續,可不算損失,但原有項目不能延續,那損失基本定型,因為中方訂單已經下了,而且這些設備很多是根據當地條件定制的非標準產品,難以用在其他水泥生產線項目上”。他表示,上述損失為有形損失,而中資企業還存在無形的損失,比如由于戰亂中資企業人員的非正常撤離等等。
如何防范損失
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應在此次利比亞戰亂中吸取經驗。
石永紅表示,“此前我們也和企業溝通下了,在安全形勢可控的前提下,有的企業想回去繼續干。有的需要觀望,如果損毀比較厲害,就得要評估損毀的實際情況看還有無復工的價值,這些企業涉及到鐵路、建材、通訊、水泥生產線等各個行業”。
據石永紅介紹,目前有些企業對新上臺的利比亞新政權是否會對中國企業限制而擔心,擔心利比亞新政權偏袒西方,而目前利比亞反對黨也表示,將審查原有卡扎菲時期簽訂的合同。
石永紅表示,“我了解的情況是,商務部和外交部都在做工作。首先是我們在利比亞的財產應該保全,我們的東西還是我們的。利比亞方面也表達了合作的態度,不管哪個政權上臺,中國企業還是有自己的優勢,我們企業行業經驗豐富,質量可以保證,而且相比于西方企業成本相對低些,這些都對他的戰后發展有利”。
他表示,“目前我們主要需要老項目保全。如何返回去,轉機不是馬上就能到來的”。
石永紅認為,中國企業要有風險意識。從政府來講,需要建立一些風險機制,創造好的政治環境。外貿企業感覺最明顯的是國家強大企業在外才會有安全感”。
同時他認為,“走出的中資企業也需要自律,不能窩里斗,不要低價競爭。如果多個中資企業在海外競標同一項目時,應有序的參加這些項目,如果總低價中標,即使這個國家不發生意外,項目也不會做好。”作為負責電力、電信、冶金、石化等工業性成套設備出口和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的中介組織,石永紅表示,機電商會要求會員企業,必須充分考慮項目市場和技術風險,核算項目成本,確保境外項目工程質量,維護中國成套工程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