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港,即外高橋港、洋山港、浦東空港;三區,即外高橋保稅區、洋山保稅港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
2009年11月18日,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正式揭牌成立,統一管理洋山保稅港區、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的行政事務,“三區”總規劃面積21.73平方公里,已封關面積18.64平方公里。
上海綜合保稅區總的定位是: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區域、國際貿易中心的重要載體、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點。
上海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就是要進一步理順三區聯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統一管理、政策聚焦,實現資源和功能的聯合、互補,發揮更大的集聚輻射效應,使綜合保稅區成為加快建設“四個中心”的重要平臺和推手。
聯動的聚焦點在哪
一場關于“三港三區聯動”與上海貿易中心建設的研討會,昨天在上海海關學院舉行。
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三港三區究竟聯動什么?機制、信息、網絡還是制度?聯動的目的又是什么?他說,我們的目的是把更多貿易、金融、航運服務等機構都吸引過來,因此要特別聚焦功能的聯動,而離岸金融的規劃建設要與之匹配。
上海海關學院副院長石良平認為,三港三區聯動的最初功能是希望以“三區”聯動帶動“三港”聯動,實現國際集裝箱樞紐港和機場空運樞紐港在功能上的互補,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自由貿易區(F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中國從2002年至2009年已與8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FTA協定,正在談判中的FTA協定有5個國家,正在研究進行談判的有3個。從FTA協定的內容上看,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突破和超越了WTO的范圍,成為所謂的“WTO+”模式。但中國企業利用FTA優惠出口在20%-50%的僅為11%,沒有利用FTA的企業比例為47.1%。這么低的利用率,說明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協定對中國外貿企業的影響力還很小。而三區三港聯動,有助于我們更廣泛地探索自由貿易區政策,為我國FTA的深化積累經驗。
上海海關學院副教授陳蘇明認為,三港三區的聯動,改變了過去各海關特殊監管區“單打獨斗”的發展方式,有利于形成“1+1+1>3”的放大效應,希望通過這種聯動,創新與便利全球供應鏈管理環境,打造中國最佳國際貿易基地,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下一步棋怎樣落子
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副區長、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說,并不是三港三區聯動成功了,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就建成了,但聯動對航運中心建設有促進作用。因為有關稅的差別,所以建立特殊監管區,利用監管區的功能,降低企業成本,讓企業在區內把生意做成,港區聯動要首先把保稅的基本功能搞好,然后去做增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