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18日發布《2013年世界貿易報告》,分析世界貿易可能出現的趨勢以及目前和將來經濟、社會和政治因素如何對這些趨勢造成影響。[法國公司注冊]
報告回顧了之前幾十年間的世界貿易發展情況,指出在過去30年裡,國際貿易的增速超過全球產出的增速,新的貿易參與方掘起,其中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和快速工業化的亞洲經濟體。
報告強調,運費和通訊成本的大幅降低推動了全球貿易體系的發展。另外,旨在減少貿易障礙的跨國政治和經濟合作在維持持續的貿易增長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報告稱,人口、投資、技術、能源及其他自然資源、運輸成本和制度是影響全球貿易的重要經濟因素。報告認為,人口變化會影響貿易模式和進口需求,外資投資會促進國際供應鏈的發展,技術會創造比較優勢并降低貿易成本,自然資源的價格變動會對經濟活動和全球貿易造成重大影響,而頁巖氣變革可能深刻影響能源產出和貿易格局,運輸成本影響著貿易額、貿易方向和貿易模式,制度的改進也會降低貿易成本,并形成比較優勢。
除上述經濟因素外,報[法國注冊公司]告還指出,未來世界貿易格局也受到收入不平衡和失業率等社會問題及環境問題影響。
世貿組織總干事拉米說,從如此眾多的因素出發來考慮未來前景對構想未來貿易格局是非常有用的,這提醒人們推動貿易發展并不只是為了貿易本身,而是歸因於其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潛在貢獻。
報告同時列出了未來數十年會影響全球貿易的主要趨勢,其中包括國際供應鏈的出現、新興經濟體的掘起、服務貿易的發展、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和失穩以及人們對貿易、就業和環境之間關系的看法不斷深入。
報告另外指出,中國是近年來的成功范例,[注冊意大利公司]其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是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報告同時稱,隨著未來數十年出現人口老齡化,中國發展動力的一個主要來源將不復存在,而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迅速積累資本和更新技術,中國可以通過出口資本密集型和價值更高的產品來打造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