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WTO)8月初裁定中國對美國產白羽肉雞進行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措施違規,眼看“美國雞”就要占據上風,[注冊開曼公司]不過事態隨后出現了轉機。9月25日,中國商務部網站消息稱,商務部條法司負責人表示,相關專家組的報告目前駁回了美方的部分主張,部分開始支持中方。
據介紹,專家組支持中方主張的爭議點主要包括國內產業認定、是否在同一貿易水平上進行價格比較以及通知未知出口商的方式等。該負責人同時表示,中方對專家組關于基本事實披露等方面的裁決持保留意見,認為應在今后的案件中進一步澄清相關問題。
“此次爭端,如果美方勝訴,那么中方就得取消‘雙方’措施,美國雞肉出口到中國的數量增加,但此舉對國內雞肉行業的沖擊不大,因為中國的進口量本來就不大,且已開辟了諸如巴西等進口市場。”昨日,國都證券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如果中方勝訴,繼續對美國產白羽肉雞征收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開曼公司注冊]雖然短期利好中國的雞肉養殖產業,但長期來看,作用還是有限。
曠日持久的爭端
中美雙方的貿易爭端“你來我往”已有多年。
2009年9月,商務部對美國產白羽肉雞發起 “雙反”調查,這是中國對美發起的首例“雙反”調查。2010年8月與9月,商務部先后認定,美國產白羽肉雞存在補貼和傾銷行為,令中國國內相關產業受到實質損害,故終裁對美國產白羽肉雞征收4%至30.3%的反補貼稅與50.3%至105.4%的反傾銷稅,期限均為5年。
隨后2011年9月20日,就中國對美國產白羽肉雞采取的“雙反”措施,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美國提出磋商請求,正式啟動爭端解決程序。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曾公告稱,“雙反”措施實行后,美國產白羽肉雞出口量下降90%。2013年8月2日,WTO向其成員散發了本案專家組報告。日內瓦時間9月25日,WTO爭端解決機構通過了專家組報告。
昨日,多位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的雞肉類上市公司表示,在中國市場上,從美國進口的雞肉品種和數量占比不大,所以中美雙方的“較量”對公司影響不大。“2010年,中國方面裁定美國‘雙反’后,國內的部分雞肉產品價格小幅上漲,但長期來看,影響有限。”
圣農發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從美國進口的雞肉產品,主要是當地人不太食用的雞爪等副產品,由于雞胸肉、雞腿等在美國當地出售情況較好,所以中國進口少。“諸如雞爪等副產品,占公司主營業務的比例很小,售價也很低,所以對公司不會構成太大影響。”
下半年雞肉價上漲
事實上,今年4月,中國爆發禽流感,[開曼注冊公司]隨后幾個月,消費者談雞色變,雞肉價格也一路大幅下跌,導致肉雞類相關公司損失慘重。近幾個月,隨著禽流感陰影逐漸消散,雞肉價格也開始進入上升通道。
目前,我國白羽肉雞的進口量并不大,所以此次貿易爭端的結果,對中國的肉雞產業影響不大,但很可能造成國產白羽肉雞市場被“美國雞”瓜分甚至侵占,導致國內肉雞價格再度被拉低。
對于國內的雞肉市場,尚普咨詢食品行業分析師指出,今后幾個月雞肉供應可能發生斷檔,造成價格上漲,特別是高檔土雞由于供應短期難以恢復,到年底消費旺季很可能每斤漲至3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