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報道,隨著莫斯科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交惡,俄羅斯能源業務更加依賴亞洲市場。
貿易及分析數據顯示,[美國公司注冊]2014年俄羅斯逾30%的石油出口到了亞洲,每天的規模超過120萬桶,出口量創歷史新高。2012年,亞洲市場只占俄羅斯石油出口業務的約五分之一。
同時,俄羅斯對歐洲的石油出口量已經由2012年5月高峰時的372萬桶,下滑至每日不足300萬桶。俄羅斯對亞洲出口的大部分石油都流向了中國市場,俄羅斯正在加強與中國的能源關系。盡管俄羅斯的原油價格略高于迪拜的基準價格,但是俄羅斯距離亞洲市場較近,并且中東地區時有爆發的沖突令各國需要將石油來源多元化。
目前,歐美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在天然氣領域的影響還不甚明朗,但是各能源公司都警告說存在較高的風險。能源咨詢公司JBC能源主管約翰內斯•貝尼尼表示,“從中期來看,俄羅斯肯定要將更多石油運往亞洲。”
亞洲不僅僅會因為更充沛的石油供應而獲益。歐美對俄羅斯油氣工業所需設備與技術施加了制裁措施,特別針對深海、北極和頁巖資源的勘探開發。分析人士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最大陸地石油鉆機制造商之一,中國宏華集團有限公司可能會成為潛在受益者。目前,中國宏華有約12%的收入來自俄羅斯。
野村證券石油和天然氣研究部主管Gordon Kwan表示,宏華可以提供類似質量的鉆機,并且價格比西方公司的產品低20%。通過鐵路運輸,運費也會更為低廉。此外,中國的添利百勤油田服務有限公司以及海隆控股有限公司也有可能從俄羅斯業務中獲益。
西方國家的制裁行動也瞄準了俄羅斯最大的造船企業聯合造船公司(United Shipbuilding Corp.)。[美國注冊公司]此前,聯合造船公司試圖進軍利潤豐厚的液化天然氣船市場,但該領域一直被日韓兩國企業把控。分析人士表示,從長期來看,聯合造船公司是液化天然氣船市場上強有力的競爭者。但是該公司目前還沒有打造液化天然氣船的能力,并且鑒于西方國家對技術、融資渠道等方面的限制措施,亞洲的造船企業尚不需要直面激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