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詞概括中國與歐盟的關系也許有點難,但歐盟貿易委員卡洛·德·古赫特卻給出了一個讓人驚喜的回答:中歐雙邊貿易合作的成果真的非常“美味”。
7月22日,以“中國作為貿易引擎”為主題的歐盟-中國貿易日在比利時-歐盟館開幕。卡洛·德·古赫特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種‘美味關系’不僅僅表現在地理標志產品方面的合作,也表現在其他各個領域。”
購歐債,中國很聰明
“中國市場對于歐盟而言十分重要。”卡洛·德·古赫特說,正是基于這樣彼此需要的關系,最近,中國外管局購買了數億歐元的歐洲政府債務,其中,包括了西班牙和希臘國債。
在卡洛·德·古赫特看來:“盡管歐洲經濟仍然處于一個困難時期,但這仍然是一筆不錯的投資。我相信可以實現保值、增值的效果。”他進一步分析到,歐洲已經啟動了86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這筆龐大的救助資金由歐盟、歐元區成員國和IMF共同承擔。
記者了解到,外管局此次購買的西班牙和希臘國債的規模在4.2億歐元左右。對此,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認為:“在歐盟啟動救助計劃的背景下,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會進一步蔓延,此時購買歐債是個不錯的選擇。”
一般的,國家外匯儲備是為了保持匯率穩定和貨幣的流動性。孫立堅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此前,外管局大量持有美國國債,可以說,這是全球投資流動性最好的資產。但是,美國國債已經出現泡沫,價格偏高,投資收益率偏低,特別是在二級市場。
“從提高外匯儲備收益率的角度看,外管局應該買入部分日本國債。”孫立堅指出,目前,市場對于日本財政赤字給予過高評估,導致日本國債價格偏低。“從投資收益的角度出發,購買日本國債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購買歐洲國債,特別是購買發生危機的西班牙和希臘國債也有同樣的效果。孫立堅分析到:“在啟動救助計劃后,歐洲國債的風險減小,違約可能性降低。”此外,在孫立堅看來,“此時購買歐債也是一種戰略性考慮,可以實現分散投資,與歐盟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