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獲悉,商務部、國家統計局聯合修訂的《國際服務貿易統計制度》已經執行,在數據采集方面,由使用部門數據改為綜合利用企業調查數據,并明確部分服務貿易領域報表數據可由企業直接報送。相關專家指出,在鼓勵服務貿易發展的大背景下,統計制度的變化將增強數據真實性,有利于服務貿易政策的制定。
為鼓勵服務貿易發展,《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至今年年底,服務貿易總額應達到4000億美元。今年4月份,商務部研究院發布《后危機時代中國外貿發展戰略研究》,這一“官方報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將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而要實現這一倍增目標,獲得更為準確的數據至關重要。
據了解,此前的《國際服務貿易統計制度》于2008年1月1日實施,數據主要由相關部門或各省市商務部門向商務部提供。對比來看,企業直接報送數據成為新制度的一大“亮點”。“這樣可以避免數據處理,增強數據真實性。”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統計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劉仕國看來,企業直報是避免統計數據干擾的重要方式,能增強數據可靠性,改善服務貿易數據統計薄弱環節。“以金融服務貿易為例,目前我國的數據統計能力相對較弱,如果改善統計制度,將增強數據真實性,利于該行業各項業務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