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設立家族辦公室的原因
金融行業聚集了越來越多的精英,對于身處財富金字塔頂端的家族,難道他們對現有的服務仍不滿意,為什么還要單獨設立家族辦公室呢?
其一是利益沖突
私人銀行無不宣稱以客戶的利益作為自己的最高利益,但這往往只是一廂情愿的美好愿望,受制于種種因素,銀行和客戶利益的沖突在實際中已成常態。這種沖突表現在兩個方面:銀行與客戶的利益沖突、以及銀行家與客戶的利益沖突。
有一句話精準地描述了銀行與家族沖突的必然性:Banks think quarterly to quarterly; while families think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銀行考慮的是每季度財報的營利,而家族考慮的是財富的代代相傳)。當今大型私人銀行都是上市金融集團的一部分,受制于資本市場的壓力,必須關于短期的受益和增長,這與家族長期保有財富的愿景存在天然的沖突。金融海嘯中國富豪被衍生品KODA血洗的慘劇仍讓人歷歷在目,不僅億萬身家灰飛煙滅,還背負了銀行的巨額債務,究其本源,銀行將自身利益置于客戶利益之上的價值觀是重要的驅動因素。
金融人才高企的流動率進一步加劇了利益沖突,銀行家常常主動或者被動地離職,這給對客戶的長期忠誠管理帶來了挑戰。如果客戶跟隨銀行家將資產轉移到新的銀行,就需要適應新銀行的系統和文化;如果客戶將資產保留在原銀行,就需要跟新的銀行家進行磨合。由客戶經理導致的變更無疑給家族帶來了更多的麻煩。新加坡“股市金手指”黃鴻年巨虧近7億美元起訴花旗私人銀行(新加坡),起因就在于2008年花旗更換了黃鴻年的客戶經理,向黃提交的交易信息出現重大差錯,以致黃依據錯誤情報做出錯誤決策。與私人銀行相比,家族辦公室憑借自有金融專業技能,扮演家族“守門人(Gate keeper)”的角色,在資本市場上作為私人銀行、投資銀行及對沖基金等機構的交易對手,保護家族的利益。
其二是集中管理
以往,富有的家族直接跟多家私人銀行合作,管理其龐大的財富。例如,筆者之一的一位學生,使用一家國內大行進行人民幣現金管理及投資(多年的對公業務關系),使用一家美國綜合性銀行為其提供美國資產管理及收購融資(因其貸款額度高、利率低),使用一家香港本土銀行為其提供股票交易及外幣現金管理(因其服務靈活、費率低),使用一家瑞士精品銀行為其穩健地管理保本資金(救命錢),還經常交付少量資金給新結識的私人銀行進行嘗試。
同時與3—5家甚至更多的私人銀行打交道,固然能夠使家族在獲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但卻常常過多地消耗了企業家最為寶貴的資產——時間。
更要命的是,各家銀行只能接觸到家族風險偏好的一個側面,很難了解其全面的組合投資。由于資產規模龐大、投資渠道分散,到頭來家族自己都搞不清實時的資產配置狀況,這在危機突如其來的時候是很危險的。另外,家族看似通過多家銀行分散了投資,但其實各家銀行的投資組合并無本質區別。
同時,由于每家私人銀行都使盡解數,希望客戶能將更多的資產從競爭對手那里轉移給自己管理,這種競爭行為雖然可能使客戶獲得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但是卻容易扭曲客戶的風險偏好而使資產錯配。
其三是私密性強
家族同時與多家私人銀行合作的另一個驅動力是保密,很少有家族希望自己的財富全貌被一家銀行掌握。盡管私人銀行在組織架構、管理流程以及企業文化的設計和執行上盡力做到保密,但是受制于監管、人員流動等因素,事實上家族的秘密長時間不被泄露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例如,瑞銀前銀行家Bradley Birkenfeld向美國國稅局揭露了瑞銀幫助美國富人在海外隱瞞資產的信息,瑞銀最終同意向美國政府支付7.8億美元罰金,并提交了數千名美國客戶資料。
另外,匿名性也不容易在私人銀行中實現,例如,家族在通過私人銀行進行有利可圖的大型交易時,市場上往往會流傳背后的老板是某個家族的消息,交易細節也往往在不經意間泄露出來,而這可能不利于交易的進行或者家族的聲譽。因為在大型機構中,執行交易的流程需要穿越不同的部門及人員,難免不在長流程的某個鏈條中泄露出去。
******* 編后語 *******
最近十年,世界各地涌現出大量家族辦公室。常見為解決家族矛盾、保證財富代代傳承、整合資產、應對流動性的突然變化以及提高財富管理效率。隨著中國富豪家族數量的不斷增加和他們對財富管理的意思不斷成熟,家族辦公室這類服務的需求也將不斷增長。
瑞豐德永家族辦公室是一家專業從事為高凈值財富家庭及企業家提供私人定制、全球化資產配置管理、私人銀行、投資移民等服務的機構,匯聚中西智慧,整合全球資源,為客戶提供家族財富管理及全球資產配置服務。
瑞豐德永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青島、大連、杭州、南京、福州、廈門、寧波等城市設有分行,傾力打造亞洲最大的跨界高端財富顧問機構,以真誠、專業、客觀、嚴謹、公正、私密的職業操守,為客戶提供基于全球平臺的財富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