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信托業難熬的一年,個別信托計劃的兌付危機歷歷在目。
前有中誠信托誠至金開2號的延期兌付,至今仍無處理方案,近有25億元佳兆業信托危局引發的相關金融機構恐慌。
據了解,[香港公司審計]25億元佳兆業信托產品已由平安信托低調兜底。
1月份集合類信托產品發行數量、規模均較去年12月大幅下降,降幅近7成,發行情況十分慘淡。
大幅下降一方面是因為臨近年底,市場資金面緊張。
另外,去年以來爆出的風險產品,尤其是近來的佳兆業事件對市場信心也有一定影響,這對兌付壓力不減的信托業可謂是雪上加霜。
中航到期量居首
從行業整體來看,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共計有15859只產品到期,總規模達44538億元,其中集合信托產品規模為11609億元。
而截至2014年末,信托業實收資本為1386.52億元,所有者權益達3196.22億元,固有資產規模則增加到3586.02億元,對2015年到期的集合信托產品的覆蓋率超過30%。
其中,從2015年到期的固定收益類集合信托產品來看,據不完全統計顯示其數量共計3028只,其中披露規模的2687只產品共計4204億元。
今年信托業的兌付壓力主要集中在第二、第四季度;全年兌付高峰出現在6月及12月份,均有500億元左右的信托產品到期。
具體公司來看,2015年信托公司兌付排行顯示,中航信托以239.37億元位列榜首,華鑫信托、重慶信托也均以超過200億的規模分列二、三位。
山東信托以186.10億元居第五位。排名前十的信托公司到期規模共計1771.24億元,占比達68家信托公司總規模的42%。
從可統計的2015年到期信托產品資金投向情況來看,房地產信托依然獨占鰲頭,到期規模共計862.06億元,占比達42%;其次為基礎產業類產品,占比為23%;工商企業類以及金融市場類產品到期規模占比分別為10%、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兌付壓力不斷的情況下,不僅信托產品的發行出現萎縮,信托公司的營收能力也急劇下滑。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49家信托公司共實現總收入785億元,行業平均值為16.02億元。
與2013年相比,各信托公司收入水平平均增加1.49億元,增長10.3%。與2013年30%的增速相比,增速放緩66%。
事實上,目前信托業務收入仍是信托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2014年上述49家信托公司實現信托業務收入544億元,在總收入中占比高達69.3%,營收的增幅陡降也必然增添信托公司的兌付壓力。
單體風險難避免
事實上,對于信托行業而言,兌付壓力與企業違約風險仍存在繼續發酵的可能,對后續信托產品的發行及銷售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進而影響未來整個系統的運行。
一項可比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信托業共有369筆項目存在風險隱患,涉及資金781億元,占比0.56%,低于銀行業不良水平。
而2014年全年,信托業實現經營收入954.95億元、利潤總額642.30億元。
由此可見,信托業僅僅一年的凈利潤對風險資產的覆蓋率就高達82%。這僅僅是信托公司主動上報的可能出現風險的資產,而且絕大多數項目也都有完善的風險控制手段。顯而易見,雖然單體信托風險偶有發生,但信托業系統性風險并不會出現。
信托公司經過近兩年對風險項目的處置經驗,[注冊美國公司好處]在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一項重點工作是提前排查運行項目的風險,提前進行風險控制和處置,以保障信托資產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
信托資產規模和經營業績的大幅回落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信托公司在新發項目上的態度,更嚴格,風控更到位,不再一味追求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