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宏觀經濟數據。數據顯示,7月中國的CPI同比增長1.8%,PPI同比下降2.9%,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2%,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實際增長11.3%。
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珠海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中國經濟轉冷的趨勢仍在持續,主要經濟增長數據均無太大起色。與上期相比,工業生產回落0.3%,投資持平,消費數據更下降0.6%,這意味著經濟增長放緩仍未見底。價格數據也印證了相同的趨勢,PPI數據顯示,中國的物價水平正處于廣義上的通縮,雖然因長期因素作用,CPI仍呈輕微通脹狀態,但這已是近兩年半來的新低。
圍繞最新的經濟數據,有兩個問題需要重點考慮。首先,中國經濟增長何時見底;其次,未來的政策操作空間有多大。
應當看到,經濟增長的繼續下行在剛剛過去的7月中有跡可尋,生產過剩與庫存高企仍舊是工業企業揮之不去的陰影。再加上7月間金融風險逐漸由小微企業傳導至規模以上企業,資金鏈的緊繃也讓經濟增長格外乏力。歸根結底,受房地產調控及外需不振雙重影響,宏觀經濟總需求呈停滯狀態,且在可預期的將來,上述兩重因素改善的余地并不大。推論則是,企業只能在痛苦的庫存去化中等待黎明。
由于無法找到可以精確刻畫庫存去化進度的總量數據,我們很難預知,宏觀層面的經濟下行趨勢何時能夠反轉。但從某幾個關鍵行業的數據來看,形勢仍然不容樂觀。比如房地產,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龍頭房企在49個城市的在售項目庫存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約6成,庫存消化時間雖然較年初的峰值出現下滑,但仍高達10個月左右。雖然我們看到,在5、6月房地產銷售的小高潮中,各地土地市場陸續回暖。但這更可能是為未來做儲備,而對現在的投資拉動意義不大。
汽車的庫存情況也讓人憂心。7月31日,廣州正式實施限牌措施,成為繼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個限車的城市,此后西安迅速跟進,表示將根據交通情況適時實施限車政策。預計限車現象將在各大城市蔓延,汽車消費持續受到遏制。同時,各大廠家持續擴充產能、增加銷售渠道的行為,也讓汽車庫存逐漸攀升。數據顯示,6月份乘用車產銷同比增長15.77%,與此同時,經銷商終端銷量環比下降2.79%。兩組數據的差異反映出經銷商庫存在繼續增加。
大宗終端需求的受限將通過產業鏈向上游逐級傳導,從這一點來看,即使宏觀經濟企穩,受庫存去化進度低于預期影響,中國經濟很難實現“V”形反轉,更可能呈現“L”形的中速增長狀態。當然,前提條件是,各地的“穩增長”政策能夠起到實效。
從價格數據來看,物價水平的下跌為“穩增長”政策騰挪了更多空間,使得決策層可以更放手動用財政及貨幣政策工具,而不懼通脹的反彈。但也應保持清醒,相比于 2008年底推出的“4萬億”,此時的中國經濟可能很難承受得起新一輪負債擴張。這意味著,時下各方推出的“穩增長”政策,需要更多地盤活存量資金,而非倚靠增量的信貸。
進而言之,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穩增長”內生地要求各項金融創新的出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旨在為城投平臺拓寬融資渠道的資產支持票據,能夠以快速得到落實;而中小企業私募債、新三板及小貸公司等意在解決中小微型企業融資難的金融工具,能夠得到決策層的高度重視。這體現了全國上下一盤棋。
綜合最新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來看,[海口 注冊香港公司服務]中國經濟增長的乏力強調了“穩增長”的重要性,物價水平的回落則拓寬了相關政策騰挪的空間。可以預期,下半年將陸續出臺各項“穩增長”政策。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出臺的方式也許會與以往有所區別,更加側重于盤活存量資源,而非負債擴張。